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孩子不再問問題了?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

[大衛選讀]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,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。試了一年多下來,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,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,提問也還是很初淺。

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,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,像是「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?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?」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,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。

但是慢慢的,這個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的狀態就不見了。隨著孩子長大上學,好奇心逐漸消退。這讓我好奇,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好奇心沒有不見,只是被壓抑

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,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。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,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,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,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。這個樣子,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。

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,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,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。

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(filter),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,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(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)。

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,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。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,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,多半會顯露出不耐。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。

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,有以下三種:恐懼、不贊成,跟不參與。

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

第一是恐懼 (Fear)。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。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,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。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,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,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。那些受到戰爭、天災、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,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。

第二是否定 (Disapproval)。 當爸媽常說:「別碰、別爬、別大喊大叫、別弄髒它…」,一大堆不要這樣,不要那樣時,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、偏見和負面態度,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。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,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,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。

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(Absence)。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,是孩子好奇探索時,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。一是安全感,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。另一個是傾聽分享,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,營造正向循環。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,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。

培養好奇心的秘訣

反過來,我們來聊聊,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。

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. 最有效的是身教,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。帶他們到外面散步,一起思考關於樹木、天空、星星的有趣問題。有趣的爸媽,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。

Follow your child’s lead. 跟隨孩子的興趣,順勢引導。留意孩子眼神發亮的地方。當他們對什麼特別專注或反覆提問時,不要打斷,而是跟著走下去。如果他喜歡音樂,就常為他播放音樂,一起製作和演奏樂器、一起跳舞。如果她喜歡昆蟲,就給她鏟子跟網子。真正的學習從自發性開始,發現孩子熱情的方向、提供資源,然後一起探索。

Use the library. 善用圖書館,把閱讀變成共同的冒險。經常和孩子,一起把圖書館當作小型校外教學。書本是通往各種世界的窗口,能帶來無限好奇和樂趣。經常接觸書籍的孩子,會成為更好的閱讀者。讓孩子自己挑書,這是很重要的。閱讀什麼題材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孩子的興趣被激發,他們真的打從心裡喜歡閱讀。

Allow time for open-ended activities. 不要塞滿課業跟才藝,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進行開放式活動。讓他們自由去探索、自由創造。過程中,不需要大人干預或給出標準答案。與其給孩子電動玩具跟 iPad, 不如給他們紙盒、積木、水、沙子、鍋碗瓢盆等,讓孩子用自己的想像力,決定要怎麼玩。這種活動能大大刺激創造力、解決問題能力、並刺激好奇心。

他們將好奇心強的孩子,跟另一個好奇心不那麼強的孩子配對,讓這兩個孩子一起進行一個「fish task」的任務,過程中觀察彼此的互動與任務中的行為表現。

好奇心是會傳染的

要更好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,那就得順便談到,美國教育心理學家 Susan Engel 帶著研究生在2013年做了一項有趣的研究,叫做《好奇心會傳染嗎?Is Curiosity Contagious?》

研究發現,好奇心比我們想像的更有感染力。

如果孩子身邊有另一個稍微比自己更好奇的人,他們就會受到影響,開始出現更多的提問行為和探索行為。而且不需要差距很大,對方不必是一個超級好奇寶寶,只要稍微好奇一點點,就會產生傳染效應。

光是讓孩子身處於有同儕的環境中,就能自然激發出好奇心。這是個好消息,因為這代表要改善孩子的好奇心,其實並不難。只要放對環境,好奇心就會自然擴散開來。

AI 時代,關鍵不是「能不能找到答案」,而是「你問的問題夠不夠好」

以往資訊散落各處,面臨的問題是「哪裡能找到答案?」;現在資訊可以透過 AI 快速搜尋彙整,關鍵變成了:「我能出問什麼問題?」

AI 再聰明,也只能根據提問 (Prompt) 來運算輸出。所以假使把諾貝爾獎等級的 AGI 放在面前,你卻只問它附近有什麼好吃的,那人工智慧也就只能給出這個層次的答案。

在 AI 面前,提問就是超能力。而在孩子身上,好奇心就是那把能夠啟動世界的鑰匙。

所以趁來得及,多陪陪孩子吧。跟他們一起學會問出,連 AI 都要花時間思考的好問題。

7 Comments

發佈回覆給「David Chen」的留言 取消回覆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