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IDEA for Kids - 用設計思考,啟蒙我們的孩子 Posts

孩子不再問問題了?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

[大衛選讀]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,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。試了一年多下來,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,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,提問也還是很初淺。

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,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,像是「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?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?」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,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。

但是慢慢的,這個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的狀態就不見了。隨著孩子長大上學,好奇心逐漸消退。這讓我好奇,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好奇心沒有不見,只是被壓抑

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,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。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,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,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,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。這個樣子,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。

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,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,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。

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(filter),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,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(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)。

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,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。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,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,多半會顯露出不耐。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。

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,有以下三種:恐懼、不贊成,跟不參與。

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

第一是恐懼 (Fear)。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。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,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。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,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,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。那些受到戰爭、天災、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,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。

第二是否定 (Disapproval)。 當爸媽常說:「別碰、別爬、別大喊大叫、別弄髒它…」,一大堆不要這樣,不要那樣時,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、偏見和負面態度,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。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,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,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。

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(Absence)。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,是孩子好奇探索時,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。一是安全感,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。另一個是傾聽分享,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,營造正向循環。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,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。

培養好奇心的秘訣

反過來,我們來聊聊,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。

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. 最有效的是身教,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。帶他們到外面散步,一起思考關於樹木、天空、星星的有趣問題。有趣的爸媽,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。

7 Comments

不要急著收走孩子的壓歲錢!把握時機建立理財觀念

[大衛選讀] 過年長輩給好多壓歲錢,爸媽因此會擔心孩子學壞亂花錢?

每次過年我就會看到類似的場景上演:阿公阿嬤準備了大紅包給孫子,爸媽看到嘴裡碎唸,哎呀不要包這麼多啦,這樣小孩子會不懂得節制,不把錢當錢…

爸媽們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,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(Sudden Wealth Syndrome),正是在探討一夜暴富之後,可能會出現的一系列心理與行為偏差。

我自己的經驗是,其實每年發壓歲錢的時候,正是一個好的機會教育時間點。這時候手上拿的是真錢,而且孩子也長大一歲了,期待自己能夠多一點自主權。

這時候主動學習的動機正強,如果能夠好好把握,會是很好的理財教育機會點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並且提出三個設計思考方案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過年期間,長輩親戚們總會開心地包給孩子一大筆紅包,加總起來少則近萬元,多到好幾萬都有可能。這會讓孩子瞬間「暴富」起來,但是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後遺症。

這讓我想起,心理學上的暴富症候群 (Sudden Wealth Syndrome)。也就是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財富後,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和行為問題。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中樂透、獲得巨額遺產、或是大筆保險理賠的情境中。

暴富症候群的常見症狀是:過度揮霍或非理性消費、對擁有過多的財富感到困惑、價值觀錯亂崩壞等。

在過年發紅包的場景中,爸媽可能會觀察到,孩子開始過度關注金錢,對金錢產生不切實際的概念。例如認為金錢是無限的,或者產生「有錢就能得到一切」的想法。

消費行為的改變尤其明顯,比如突然想買很多玩具或零食,或是開始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手上多有錢。有些孩子可能變得揮霍無度,完全不懂得節制;但也有孩子可能變得過度吝嗇,產生極端的守財心態。

孩子值得擁有壓歲錢,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運用

很多爸媽會擔心,孩子手上拿了意外之財,會養成不良的價值觀。所以不少爸媽會採取保護管束的作法,收走所有的壓歲錢,托管到成年才一口氣交給孩子。

但這反而剝奪了孩子從小練習、每年練習的機會。如果孩子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接觸和管理金錢,突然在成年時收到一大筆錢,反而更容易出現判斷失準或決策錯誤的情況。

相較於每年收到的意外之財,成年後才突然收到累積十來年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,那肯定會是一筆更大、更難掌握的數字。

其次,不讓孩子試著自理壓歲錢,也會錯失了重要的發展時期。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是建立價值觀和培養責任感的關鍵階段。在這個時期,透過逐步增加的金錢管理經驗,孩子才能夠更好地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學習、犯錯和成長。

壓歲錢創造了一年一度的教育機會,而不是問題或威脅

我自己的經驗是,約莫小學三年級開始,就可以開始讓孩子自己管理壓歲錢。

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數學能力,能夠理解簡單的加減概念,對金額有基本的概念。他們也正在開始發展抽象思維,可以理解儲蓄和規劃的概念。

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孩子在實際經驗中學習最為有效。所以每次過年發壓歲錢,其實都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,讓孩子透過親身體驗來學習金錢管理。這會比單純的說教,要直接有效果得多。

所以我更鼓勵的是,將壓歲錢視為教育的工具:從小額開始讓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錢,並且隨著年齡增長,逐年增加自主權。

透過設計思考,教孩子掌握自己的壓歲錢

設計思考首重以人為中心,首要考慮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和學習特性。同時也要把握漸進式學習,不能期待孩子一次就完全掌握,要讓他們能夠循序漸進地建立信心和能力。此外,建立清晰的互動機制和即時回饋系統,也是很重要的,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決策結果。

以下我們舉三個設計思考的例子,看看能怎樣設計一段體驗歷程,教孩子逐步掌握自己的壓歲錢,避免出現暴富症候群。

3 Comments

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?

[大衛選讀] 一個好的教練要有什麼特質,是要求勝,還是要求學習成長?場上要派厲害有經驗的,還是要讓大家都有機會磨練?

這些是都是球爸在籃球場邊的內心大哉問。

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問,我做了點研究。發現在「為勝利而教」和「為學習而教」之間,有著執教理念、球隊目標與個人發展之間的細膩平衡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教練既是老師又要兼顧戰績,需要找到平衡點

如果教練只需要擔負老師的責任,那一切就簡單多了。運動場確實就像是教室一樣,教練就是在場邊走動的老師。

然而,教練既是老師,也是球隊的管理者。

雖然這兩個角色並不互斥,但為了追求更多的勝利,難免在調度安排上,會跟教學動機有所牴觸。

追根究柢,教師的角色是教育、培養和賦能運動員,提供他們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機會。這些目標在訓練中很容易實現,但是在實際競賽當中,教練的決策和行為往往不得不暫時把教育理想放一邊。

在培養運動員跟贏得比賽冠軍這兩個目標之間,確實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。平衡的三個考慮因素是:教練的理念和個性、球隊與父母的目標,以及運動員自身的發展需求。接下來將會針對這幾個面向進行探討。

當這三個因素被一起權衡考慮時,教學與求勝之間就能找到平衡點。

Coaching to Win or Develop?

說到底,沒有人不想贏,追求成功是人的天性,這也是選手和教練驗證努力練習是否有效的一種方式。但儘管如此,這並不表示教練在比賽時非得要做出「一切只為了贏球的決定」。

本質上雖然比賽結果很重要,但是運動員如果只專注在贏球,研究結果顯示這對個人的技能發展,實質幫助並不大。此外,若只專注在追求勝利,可能也會造成與隊友的疏離感,進一步影響到團隊的凝聚力。

在「為勝利而教」和「為學習而教」之間做出選擇,這並不是單選題,而是一個如何平衡發展的問題。

4 Comments

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,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

[大衛選讀] 開始零用錢的相關研究之後,讓我很意外的是,零用錢的發展跟普及,大概是這百年內的事情。相比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歷史,這真的還是一個很新的概念。

儘管古羅馬時期就有類似的形式,但是零用錢的概念與應用,要到二次大戰後,民間經濟收入穩定增加,一般家庭有一定財富餘裕之後,才開始逐步發展。

透過歷史研究,我也才驚訝地發現,原來約莫100年前,歐美的親子教養觀念著作,就已經出現了非常開明、精闢的見解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在人類過往幾千年的歷史中,零用錢是一個很新的概念

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,孩子擁有金錢的情況並不常見,他們過往常被視為家庭勞動力的一部分,需要透過勞動或協助家務來為家庭做出貢獻。

認真探究起來,零用錢的概念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期。當時的富裕家庭會給予子女一些硬幣,允許他們管理和使用,但最終所有權仍歸家長。這種做法被稱為「peculium」,是最早有記載的零用錢形式。

但是這樣的概念,似乎並沒有大幅發展開來。一路到中世紀歐洲,最接近的詞彙叫做「pin money」,這是英國中上階級的丈夫每年給予妻子的津貼。作為婚姻協議的一部分,這筆固定給付的錢,讓妻子可以用於購買衣物和個人用品,象徵婦女的部分經濟自主權。這或許是固定給零用錢的早期概念起點,但對象還不是子女。

零用錢的真正起點,約莫是20世紀初期時,這樣的概念才在西歐和北美的中產家庭中流行起來。由於二戰後的經濟增長帶來了家庭收入的增加,特別是在歐美國家,家長們因而更有能力定期給予孩子零用錢,而逐漸發展成為教導孩子財務責任感的重要方式。

110年前,Sidonie Gruenberg 開始倡導父母應該給孩子零用錢

美國兒童研究協會主任 Sidonie Gruenberg 在 1912 年出版了《Your Child Today and Tomorrow》一書,探討父母在孩子教養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。身為四個孩子的媽媽,她大力提倡,父母應該要定期給孩子零用錢。在一百年多前的美國,這個觀念可以說是非常先進新穎。

5 Comments

比賽贏了又如何: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

[大衛選讀] 從小陪孩子參加乙組賽事,場邊家長為了輸贏大聲吶喊好不熱鬧。我當然也喜歡贏球阿,只不過,相較於勝率戰績,我更在乎在球隊裡,我的孩子可以體驗、學到什麼東西。

現在的體育風氣比起我們小時候好了很多,從國中小學開始就有各種運動競技、俱樂部社團,到了高中大學也有體優、體保等升學管道。有時候我會想,往後能夠持續在體育上發展,走向專業運動員的比例到底有多高?如果我的孩子往後不走體育專業,現在學的東西對他們有用嗎?

我覺得是有用的,從孩子身上,我看到他們逐漸學會團隊合作、人際關係、當責、雙向溝通,以及領導的意識與能力等。這都是在輸贏以外,真正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比賽贏了又如何:培養孩子能帶著走的泛用能力

如果你跟成年人聊關於他們年輕時參與體育運動的經歷,可能常會聽到,體育對他們後來的成功,影響有多大。這往往是其他學科比不上的。

雖然言談中不會使用「運動可轉移技能 (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)」這樣的專業術語,但他們會談到在團隊中競技和合作的經驗,如何幫助他們培養了自信、動能和韌性。這些特質和技能,即使不再是專業運動員,在工作跟生活上仍然非常有幫助。

相較於個人的最佳競賽成績,athletic transferable skills 常常被忽視,因為它們隱含在運動員的日常經驗中,以至於大家並不會特別去關注。

實際上,現在的年輕運動員有很好的機會,透過體育活動來學習寶貴的生活技能。與其他學科相比,很少有其他經歷能像親身參與體育那樣,可以綜合性地提供高強度的生活技能成長。

這包含了團隊合作、人際關係、當責、雙向溝通及領導力:

6 Comments

記憶、經驗與創意:頂尖運動員的創造力從何而來?

[大衛選讀] 女兒的籃球隊在前一陣子暑訓期間,由於新生剛進球隊,球員的站位搭配還沒磨合過,也還不熟悉戰術就要立刻參加盃賽,所以意外打了一輪完全沒有既定戰術的賽事。

這個不喊戰術,直接上場就讓團隊自由流動的臨時打法,反而打出了一系列的好球。有一種創造力大爆發的感覺,球員們的眼睛跟耳朵都打開了,行雲流水創造出了很多絕妙的進攻機會。

由於同一支球隊看了三年,所以我對這樣的創造力爆發,感到非常不可思議。進而去研究了運動員的創造力從何而來,如何訓練跟加強,以及發揮創造力的關鍵等。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。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頂尖的運動員,跟其他人最大的差異是創造力

最成功的運動員,總是極具創造力 (creativity) 的,高端的運動更像是一種藝術。這就是為什麼數百萬人注視著這些頂尖運動員的一舉一動,因為他們的表現出人意表的美。我們總是期待親眼見證那些神奇的靈感,以及發揮創造力的美妙時刻。

粉絲們可能會花好幾個小時觀看無聊的運動比賽,就為了等待那個只持續幾秒鐘的靈光乍現。那是全場的高潮,是運動員的靈感和魔力全力發揮的時刻。

那運動中的創造力是什麼?

創造力可以被定義為以靈活性和流暢性 (flexibility and fluency),產生原創性想法和行動的能力。

靈活性有助於在同一情況下,找到不同的解決方案;而流暢性則是可以毫不費力且迅速地,產生這些解決方案。

在運動中,創造力跟決策是密不可分的,因為透過不斷決定如何行動,並且選擇當下的最佳解決方案,運動員從無到有創造了一場精采的比賽。不只取得比賽的勝利,而且還進一步娛樂了場邊的觀眾。

運動員的創造力,來自於視覺化思考

成功的運動員能夠用圖像思考 (think in pictures),而不是文字思考,並能夠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方式,掌控腦中的心理圖像 (mental image)。

心理圖像是指在沒有實際外部刺激的情況下,大腦中產生的一種感官體驗。它是我們在腦海中創造或重現的一種虛擬的感知經驗。

好的運動員必須要能夠從高度理性、邏輯和深思熟慮的思維方式,轉變為更加自發性、自由和本能 (spontaneous, free, and instinctive) 的思維模式。

視覺化思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心理訓練之一,可以將心理上的願望,轉化為身體上的表現。

秘訣在於,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無法區分非常生動的視覺化思考和真實事件。因此,視覺化思考越生動、詳細和真實,產生的效果就越強大。

所以在訓練過程中,拍攝年輕運動員的表現是很有用的。這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從第三人稱視角,去想象自己,進而允許自己從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去演練跟思考。

▎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,還是可以後天訓練,像是技術和體能一樣?

有些人天生高大,有些人瘦小,創造力和其他心理方面也是如此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能被培養。

2 Comments

教孩子,讓他們自己做決定

[大衛選讀] 教孩子,讓他們自己做決定

人坐在會考現場,身邊的家長交換著八卦,對於孩子的各種選擇感到莫名的焦躁。我自己在想,有什麼好擔心的,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啊。

Teach Your Kids How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這篇發表在美國全國家長教師協會的文章,很有條理地寫出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,以及身為爸媽要如何幫助孩子,也同時去調整自己的觀念。

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:https://ptaourchildren.org/teach-kids-decision-making-skills/


教孩子,讓他們自己做決定

身為父母,我們超級希望孩子能夠成功,因此常常為了讓他們進到好學校或有好的未來發展,而忍不住插手去幫孩子做決定或解決問題。

然而,這樣的做法反而會剝奪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(robbing their children of a sense of control).

換個角度來看,大多數青少年都常會感到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,從 2005 到 2018年的十幾年間,美國青少年的憂鬱症比率上升了 37%。研究顯示,覺得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決定,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壓力來源。

The power of empowerment

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空間,不僅能讓他們的大腦學會如何做出困難的選擇,更重要的是,這能幫助他們減少無助感,或是被他人控制的壓力。

你怎麼用大腦,就會進一步刺激往哪裡發展。所以孩子掌控自己人生的經驗越多,他們就越能冷靜清晰地思考,而不是讓焦慮主導了一切。

以下一些建議,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對自己和未來的強烈掌控感。

Ask lots of questions, but start small

多問問題,但從小事開始。請孩子列出他們想要掌控的事情清單,並制定計劃,將做決定的責任轉移給他們。

試試看,在你原本會直接做決定的事情上,有意識地徵詢孩子的意見:「你覺得我們應該這樣做,還是那樣做?」

從小地方開始,讓他們開始做自己的決定。

Leave a Comment

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

[大衛選讀] 回頭讀馬丁路德・金恩博士,在他18歲時發表的文章,談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,特別有感。

近來很多趨勢分析都在講人工智慧對於教師的衝擊。但實際上如果把實用性的知識技能,跟文化價值觀分開來看,就會發現儘管可見的未來,AI 能夠很好地幫助知識技能的學習,但是道德品格和價值觀反而更需要人類教師。

思想啟蒙的角色,在人們更需要探索身為人的意義的這個年代,尤其重要。各位老師們好好加油阿!

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:https://kinginstitute.stanford.edu/king-papers/documents/purpose-education


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

當我在學校內外參加所謂的 “bull sessions (隨意、直率、誇張或幽默的非正式交流)” 時,我經常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教育的目的存在著誤解。大部分的參與討論的兄弟們認為,教育應該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剝削工具 (instruments of exploitation),讓他們能夠持續壓榨普羅大眾。還有一些人認為,教育應該為他們提供高尚的目標,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(furnish them with noble ends rather than means to an end).

在我看來,教育在人的生活和社會中有兩個功能:一個是實用性 (utility),另一個是文化 (culture)。教育一方面必須使人變得更有效率,以更容易地實現其生活目標。

教育另一方面,還必須訓練人快速、果斷和有效地思考。

要有洞察力 (think incisively) 和獨立思考 (think for one’s self) 是非常困難的。我們容易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被大量的似是而非、偏見和宣傳術語所侵蝕。在這一點上,我常常懷疑教育是否正在實現其目的。

Leave a Comment

如何教孩子,投資不要陷入這10大行為陷阱

[大衛選讀] 我們家的投資理財教育,一直非常實驗性。從國小開始,我們就把所有的壓歲錢全數交給孩子,帶他們去看公司財報,讓他們自己去做投資理財,而且100%盈虧自負。

會這麼做的原因是,身為成年人我們自己都曾做過很多錯誤的投資決策,而且也還在不斷的試誤跟學習中。要教孩子這些道理,最有效的方法並不是幫他們避開所有的障礙陷阱,而是及早讓他們去親身體會投資的高低起伏,並且從中去學到經驗教訓。

Don’t Get Caught by These 10 Behavioral Pitfalls 這篇文章,列舉出投資心理相關的10大行為陷阱。我覺得很適合在孩子做完自主決策,對於投資有所體會時,回來對應做教學用。

當然也很適合大人自己好好反思一下啦。

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:https://www.morningstar.com/personal-finance/dont-get-caught-by-these-10-behavioral-pitfalls


投資不要陷入這10大行為陷阱

Don’t Get Caught by These 10 Behavioral Pitfalls

華倫·巴菲特 (Warren Buffett) 認為,投資成功不需要大量的腦力,而是需要一種人格特質;一種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衝動,避免陷入麻煩的心理素質。

這是一種罕見的能力,能有效地識別和克服,自己心理上的弱點 (identify and overcome one’s own psychological weaknesses)。

在過去的幾十年中,行為財務學 (behavioral finance) 在理解心理學和投資者行為方面,獲得了許多可供借鏡之處。其中在如何糾正投資錯誤,以便獲取更大的利潤這塊,特別值得參考。以下是10個最大的心理陷阱 (psychological pitfalls):

▎1. 過度自信 (Overconfidence)

過度自信指的是,我們認為自己比實際上更聰明或更有能力。例如,有82%的人說他們在安全駕駛者中排名前30%;或是當人們說他們對一件事有90%的把握時,研究顯示他們最終只有約70%的正確率。

研究顯示,過度自信的投資人會傾向更頻繁地交易,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比對方更懂得真正的行情。

事實上,頻繁交易的代價高昂,而且很少有所回報。交易成本包含了傭金、稅務和買賣的價差。這些摩擦成本將不斷地拉低年化報酬率。

除了對我們能力的過度自信外,促成快速交易的另一個因素是控制錯覺 (illusion of control)。我們會以為,自己親力親為去做更多的投資決策與操作,就更能夠掌握並拉高投資績效。但研究發現恰好相反,過度參與可能反而是有害的。

▎2. 選擇性記憶 (Selective Memory)

過度自信可能導致的另一個危險是選擇性記憶。大多數人並不想記得過去的痛苦事件或經歷,尤其是那些我們自己造成的後果。投資上尤其是這樣,我們當然不想記得那些大賠的股票,或是愚蠢的交易選擇。

當我們越是自信,這樣的記憶就越會威脅到我們的自我認知。如果我們犯了這些投資上的錯誤,我們還會是個優秀的投資者嗎?

這樣子的認知失調 (Cognitive dissonance) ,將迫使我們選擇性地記住它,並且在記憶中加入一些合理化的資訊,以便糾正並為維持我們的自我形象認知。

像是「也許賣掉那支股票真的不是個壞決定?」以及「也許損失的錢沒有那麼多?」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對該事件的記憶可能不會是絕對準確的,但已經很好地融入到我們期望的整體形象中。

然而,這樣的選擇性記憶,很有可能會讓投資一錯再錯,錯失導正的機會。

Leave a Comment

如何拍好一場籃球賽

[大衛選讀] 有不少家長說,我拍的照片很有故事性。老實講,這也是按了快40萬次快門,把單眼相機快門都拍斷了,才一點一滴學到的攝影觀念與經驗。

Nate Edwards 是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攝影助理總監,得過不少專業攝影獎項。這隻籃球攝影教學影片,是他把在BYU籃球隊的攝影實務經驗,包含場上實際動態,以及場下後製挑片工作,全都拍攝出來不藏私的分享。

看到這影片教學,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。早兩年有這教學影片,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冤枉路。由於太精采了,我忍不住把影片重點節錄成文字摘要。真的有興趣學運動攝影,一定要搭配原始46分鐘的影片好好看過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影片連結:https://youtu.be/4YGu-RwJdU0?si=s51hIIXSsm2Ag8LI


How to Photograph Basketball

如何拍好一場籃球賽

在籃球比賽中,你不僅僅是在拍攝比賽中的動作照片,你是在講述一個故事 (telling a story)。現在,當我拍攝一場比賽時,我希望人們能夠體驗到彷彿親臨球場的感覺,透過照片去真實地感受到這場活生生的比賽。

在這種情況下,在比賽前充分了解當中的故事情節是非常有幫助的。也許其中一名球員即將刷新全場得分紀錄,或者可能這是教練的生涯第100場勝利。無論故事情節是什麼,進入比賽前知道它是很重要的,這樣你就不會錯過當中最關鍵的部分。

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,你的客戶是誰。比賽結束後,誰會使用這些圖像?他們主要需要橫幅圖像還是直立圖像?是選手的單獨圖像,還是寬廣的特寫鏡頭?

除此之外,我會嘗試在每一場比賽中,均勻地拍攝每一名球員的照片,有意識地去創造視覺的歷史記錄。作為一名大學攝影師的一部分工作,就是要做一名視覺歷史學家 (visual historian)。很多媒體、家長、球員會要求提供在某年參加比賽的照片,無論是用於公開文章還是作為家庭禮物。所以請試著幫每個人都留下一些記錄。

▎關於位置 (positioning)

大部分時間裡,你會在上半場待在一個地方,然後在下半場切換到場地的另一邊。這不像美式足球,得要在場邊來回跑動。你基本上是保持靜止的,動作會自然來到你面前 (the action comes to you)。

在正式比賽裡,你會被限制在底線後方的一個標記區域內,需要好好待在那個空間裡。然而還是有一些移動的彈性,需要考慮的事情是,如果你的隊伍投了很多三分球,你可能會想移到外線邊緣。如果你們大部分的得分來自禁區,你可能會想更靠近籃下一些。

嘗試跟上比賽的節奏 (follow the flow of the game),並根據需要做出調整。

還有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是裁判。他們很可能會擋到你,對此你也無能為力。但你可以嘗試觀察並跟隨裁判們的行為模式,這樣就可以試著移動到他們不太常站立的地方。

如果你是球隊的攝影師,你可能會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四處走動,尤其是如果你在自己的主場。但如果你不是球隊的攝影師,當你看到其他人在指定的媒體區域外拍照時,這並不意味著你也可以這樣做。你需要遵循每個場地的規則。

這裡有一個小建議。如果你想交朋友而不是招惹敵人,不要走到正在拍照的其他攝影師的前面。如果你需要離開場地並且必須穿過他們,最好等到暫停時間再移動。

在比賽中如果有選擇的話,我喜歡到處遊走到多個不同的位置,因為我想要更多視覺上的多樣性 (visual variety)。如果能拍攝到不同角度的板凳席、場地和觀眾,那會增加很多捕捉到多元畫面的機會。

1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