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分類: 教育理念

Need a Job? Invent It

回想過去,我們從父母身上看到清楚穩當的人生脈絡:就學、考試、就業,一路到退休養老。然而到了我們這一代就變了,遙望孩子的未來,則更加軸轉、多變、充滿狂野的機會。

世界是平的作者Thomas L. Friedman在紐約時報2013年的專欄中提到:「我這一代人挺好混。我們可以去『找』一份工作。但是將來我們的孩子要比以往更需要『發明』一份工作。」

「我們教授並考試的東西,多數學生是沒有興趣的,對他們也沒有用處,他們可以用Google搜尋到,而且考試完什麼都忘了,因此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待的時間越長,人就越不積極。蓋洛普(Gallup)最近的一次調查顯示,五年級學生的學習進取心是80%,到高中變成40%。一個多世紀前,我們『重新發明』了一個共聚一室的學校教育,為產業經濟創造了工廠式學校。」

Leave a Comment

孩子天生就應該去犯錯,多去試誤才學得快

孩子們天生是不怕犯錯的,他們的原始世界裡面並沒有絕對的對錯,起心動念大多是好不好玩、有沒有成就感。

後天的社會制約,讓孩子懂得秩序跟框架,懂得去呼應大人們的期待。但很多時候也就學會了害怕犯錯、逃避挫折的負面態度。

真正的長期成功者往往是不怕犯錯的。更多時候,策略性的去試誤,能夠學到更多、抓到更多成長契機。

Leave a Comment

有同理心的孩子,在團體裡更有歸屬感與成就感

「丹麥之所以可以當選為全球最幸福國家,或許也有部分原因來自於其富有同理心的國民。在丹麥,從學前教育到踏入高中教育,學校都非常注重同理心的培養。」

「學校裏有一些間接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習得同理心,例如將能力不同的孩子們混在一起教學:讓學術能力強的孩子與相對較弱的孩子在一起上課;性格內向的孩子則和熱衷交際的孩子在一起玩。如此這般,孩子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具備個人優勢,並且學會支持他人。」

同理心是邁向成功的要素之一。根據我們工作坊的經驗,透過精心設計的分組活動,孩子會學著同理同隊的隊友,一起面對挑戰,完成目標。有時雖然輸了遊戲,孩子卻如陽光般燦爛的大笑,好不開心!在團隊合作中所獲得的歸屬感及快樂甚過一切。

(Photo by Andreas Rentz/Getty Images)
Leave a Comment

小孩子書念得越多,卻越來愈沒有創造力?

1960年代,George Land教授幫NASA美國太空總署發展出一套創造力測驗,用來篩選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工程師與科學家。測驗篩選的效果奇佳。到了1968年,他們開始把這測驗拓展到全美1,600名3-5歲的兒童身上,並且每五年追蹤一次。

結果很驚人,在5歲時,高達98%孩子的創造力指數落在「Genius Level」,然而經過學校教育的洗禮,十歲時只剩下30%,15歲時只剩下12%。實驗同時也測試了30歲左右的成人,則僅有2%的水平。
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