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大衛選讀] 這半年的國高中球賽,遇到了幾次傳說中的主場優勢。明明打手超大聲,但是裁判就是硬不吹犯規;球員教練跟家長們,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比數拉近翻轉,最後飲恨作收。
這過程當然不舒服,但是賽後靜下心來,覺得得想個辦法,讓孩子可以掌握好自己能控制的,然後有更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場上的逆風。
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 這句運動場上的經驗傳承,正是在教我們如何應對變化,避免不必要的焦慮、從混亂中靜下來,進而專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上。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運動場上遇到有爭議的判決,孩子心理多半會受到大幅影響
這些年跟著孩子參加大小比賽下來,看過的比賽判決爭議,應該也不算少。當場的情緒一定是很氣憤的,教練跟家長們在比賽過程中,有時候會跟裁判直接反應。然而收到的回應往往是:「我這個角度看不到犯規」或是「這個球在直覺判斷上已經打到手」等。
雙方比數越接近,那個吹哨判決的張力就越強。
有時候看著孩子們在場上被連續吹判後的灰心氣餒,下場後躲在角落痛哭流淚,那個心是很糾結的。
我在想,有沒有什麼方法,能夠讓孩子不論裁判偏哨與否,都能夠不受影響,盡全力去爭取勝利?
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,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
跟著孩子一起生氣叫罵,肯定不是個解法。若是跟場上的裁判互相萌生敵意,很可能會引發更多不利的判決。
所以我們在體育運動中常會聽到這句話:「Control the controllables, 掌握好我們能控制的」。運動員最終的成就高低,靠的不是技能與體能,而是心理素質的高低。
如果只注重體能上的準備並過度依賴肢體訓練,我們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只能在完美條件下才能出類拔萃的運動員。但體育運動就像生活一樣,很難要求萬事都完美。
運動員需要具備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表現出色的被動技能,這包含在「可控因素」超出範圍時,能夠管理好自身的壓力並保持專注。
在心理認知上的訓練,就是為了應對這些不可避免的狀況,讓自己做好準備。
運動員不能控制些什麼?
讓我們先盤點出運動員無法控制的事情。
5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