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分類: 人工智能

孩子不再問問題了?如何避免澆熄孩子的好奇心

[大衛選讀] 我很早就幫國高中的孩子開通了 ChatGPT Plus 的訂閱服務,讓他們在手機跟電腦上都可以任意取用。試了一年多下來,人工智慧越來越聰明,但是我發現他們用的並不多,提問也還是很初淺。

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,他們總是會隨口冒出一些大哉問,像是「月球為什麼會改變形狀?時間可以存起來以後再用嗎?」每個問題都問得又快又急,一時之間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起。

但是慢慢的,這個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的狀態就不見了。隨著孩子長大上學,好奇心逐漸消退。這讓我好奇,學校跟家庭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是什麼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?

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,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。


好奇心沒有不見,只是被壓抑

好奇心是所有嬰兒天生就有的,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。當你看到八個月大的嬰兒,會試著搖晃拿到的任何東西,然後放進嘴裡嚐看看,測試一下這個東西能幹嘛。這個樣子,就是一種純然的好奇。

哈佛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Elizabeth Bonawitz 認為,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,那感覺就像是口渴肚子餓一樣直接。

她將好奇心比喻為是一種篩選器 (filter),可以幫助大腦決定在廣闊的世界上,究竟要專注在哪些特定的訊息上 (help the mind decide what information to attend to)。

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,他們的好奇心在長大後就逐漸被壓抑。上課問太多問題的孩子可能會被老師警告,爸媽對於孩子花太多時間在課業以外的玩樂興趣,多半會顯露出不耐。而這都會造成對於好奇心的壓抑。

大人們扼殺好奇寶寶的常見方式,有以下三種:恐懼、不贊成,跟不參與。

三個要避免的好奇心殺手

第一是恐懼 (Fear)。孩子心裡的恐懼會扼殺掉好奇心。當孩子的感到害怕時,就不會喜歡新奇的事物。他反過來會去尋求那些熟悉的事物,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,不願意去探索新事物。那些受到戰爭、天災、家庭困境或暴力影響的兒童,好奇心幾乎都會被壓垮。

第二是否定 (Disapproval)。 當爸媽常說:「別碰、別爬、別大喊大叫、別弄髒它…」,一大堆不要這樣,不要那樣時,孩子們能夠很清楚地感受到大人的不悅、偏見和負面態度,並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。如果大人對他們鞋子上的泥巴表達出厭惡的感覺,他們就比較不敢走進森林田野裡,也就降低了主動探索自然生態的機會。

第三是缺席不參與 (Absence)。爸媽的充分參與陪伴,是孩子好奇探索時,非常重要的支持與推力。一是安全感,這讓孩子有信心願意踏出去發現新事物。另一個是傾聽分享,這讓孩子能直接獲得爸媽的鼓勵,營造正向循環。一旦爸媽缺席這個過程,孩子的好奇心就少了很多推動力。

培養好奇心的秘訣

反過來,我們來聊聊,培養好奇心的幾個秘訣。

Model interest in the world around you. 最有效的是身教,爸媽為孩子親身示範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跟興趣。帶他們到外面散步,一起思考關於樹木、天空、星星的有趣問題。有趣的爸媽,自然會教出好奇的孩子。

7 Comments

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

[大衛選讀] 回頭讀馬丁路德・金恩博士,在他18歲時發表的文章,談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,特別有感。

近來很多趨勢分析都在講人工智慧對於教師的衝擊。但實際上如果把實用性的知識技能,跟文化價值觀分開來看,就會發現儘管可見的未來,AI 能夠很好地幫助知識技能的學習,但是道德品格和價值觀反而更需要人類教師。

思想啟蒙的角色,在人們更需要探索身為人的意義的這個年代,尤其重要。各位老師們好好加油阿!

內容整理如下,原文連結:https://kinginstitute.stanford.edu/king-papers/documents/purpose-education


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教育的真正目的

當我在學校內外參加所謂的 “bull sessions (隨意、直率、誇張或幽默的非正式交流)” 時,我經常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對教育的目的存在著誤解。大部分的參與討論的兄弟們認為,教育應該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剝削工具 (instruments of exploitation),讓他們能夠持續壓榨普羅大眾。還有一些人認為,教育應該為他們提供高尚的目標,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(furnish them with noble ends rather than means to an end).

在我看來,教育在人的生活和社會中有兩個功能:一個是實用性 (utility),另一個是文化 (culture)。教育一方面必須使人變得更有效率,以更容易地實現其生活目標。

教育另一方面,還必須訓練人快速、果斷和有效地思考。

要有洞察力 (think incisively) 和獨立思考 (think for one’s self) 是非常困難的。我們容易讓我們的精神生活被大量的似是而非、偏見和宣傳術語所侵蝕。在這一點上,我常常懷疑教育是否正在實現其目的。

Leave a Comment

我的學生用 AI 作弊,而這正是教學的最佳時機

[大衛選讀] ChatGPT 為學校教育帶來很大的挑戰,但我覺得這更像是個機會,而不是阻礙。

My students are using AI to cheat. Here’s why it’s a teachable moment 這篇文章,說明了一位大學教My students are using AI to cheat. Here’s why it’s a teachable moment 這篇文章,說明了Siva Vaidhyanathan知名文化歷史與大眾傳播學學者兼大學教授,如何看待學生用 AI 作弊,如何適應大型語言模型的導入,並且更積極地帶領學生探究知識與學習的本質。

與其害怕這些,外表形式上做得很好,在內容本質上做得極差的生成式 AI, 不如善用它變成練習思辨的基礎素材。這位教授的教學觀點,值得反思參考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www.theguardian.com/technology/2023/may/18/ai-cheating-teaching-chatgpt-students-college-university


我的學生用 AI 作弊,而這正是教學的最佳時機

My students are using AI to cheat. Here’s why it’s a teachable moment

從過去到現在,我們一直在對應各種作弊的方法和技術。在2023年春季的課程中,我的助教在120個學生裡頭,抓到了4個作弊案例。學生們使用像是 ChatGPT 這樣的人工智能語言模型來完成短篇文章。作弊的學生們承認有使用這樣的系統,並且都同意重寫一次作業。

教師們普遍對於學生利用這些系統來規避作業,感到非常驚慌,以致於我們常常忘了,即使是2023年的現在,這些系統其實運作得並不特別好。這些騙人的文章內容很容易被發現。裡頭往往包含了驚人的錯誤,沒有完整呼應原本的題目,或者看起來完全不像這年紀的學生會寫出來的東西。

考慮到這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作弊行為,我們跟每一位作弊的學生對話討論,並且下定決心要好好把握這樣的時機,大步往學習的目標前進 (toward the goal of learning)。

我教的課程叫做《危機中的民主, Democracy in Danger》。這堂課設計的目的是,讓學生們思考世界各地對民主的威脅,以及其歷史根源。這並不是一堂教學生如何反思 AI 新技術如何使用的課程,但是人工智慧這題目太有趣了,以致於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這些問題,一股腦地帶到學生面前。

我對大型語言模型在生活中的突然興起,感到非常雀躍興奮。只要這些技術還不夠成熟,在它們宣稱要做到的事情上還有一堆問題,那它們就很適合拿來做研究。這樣的不完美,揭露了很多潛藏在潮流熱度底下的根本問題。

過去數十年來,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學生深入探討語言與溝通本質的方法。人工智能實際上是智慧的嗎?這些系統看起來像是在產生知識 (producing knowledge),但實際上只是偽裝 (actually only faking it)。這又代表著什麼?

Leave a Comment

AI 將釋放教室中的時間,加速學生全人發展,並使教學更有成就感

現在的國中生,已經開始大量使用 ChatGPT 來寫作業了。只要把做作文題目打進去,設好字數限制跟文體風格需求,幾秒鐘後就可以開始抄寫一篇非常像樣,而且老師沒有辦法辨別真偽的文章。

與其禁用 AI, 今年五月的世界經濟論壇 (World Economic Forum) 裡,更廣泛地去討論與思辨,AI 對於教育的影響,以及如何善用新科技,去促使教育體系進行全面性的變革。

How AI can accelerate students’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make teaching more fulfilling 這篇文章指出了,往後學生越不需要老師作為知識的主要來源,老師就越能專注於策劃、指導、評估成效;並且去幫助學生獲得比記憶背誦之外,更重要的、不可取代的人類技能。

教育的本質是什麼?文中沒有直接的答案,但是很好地揭露了新的機會跟可能性,留給我們去想想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www.weforum.org/agenda/2023/05/ai-accelerate-students-holistic-development-teaching-fulfilling/


AI 將釋放教室中的時間,加速學生全人發展,並使教學更有成就感

隨著我們在工作、生活和課堂中,全面地與人工智慧迅速融合,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重新評估教育的真正目的 (re-evaluating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),因為這些新技術的導入牽連甚廣。 

長久以來,針對未來工作和教育的討論對話一直強調:開發人類獨有,而且不太可能被科技取代的技能與價值觀,有多麼的重要。

ChatGPT 的崛起,只是另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。大多數學生和老師都同意,這樣的新科技應用說明了,為何我們不能在現代的學校裡,繼續用舊方式做事。

▎AI 工具如何幫助教育工作者 & 學生 (How AI tools can help educators and students)

我們希望 AI 的出現,可以激勵老師、學生、家長和政策制定者去一起坐下來思考: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技能,才能去應對不確定性、解決複雜挑戰,並在不斷變化的經濟中,塑造有意義的未來。

這樣的學習應該培養學生的主動性、認知、批判性思考、解決問題的技巧、與他人的連接性,以及身心健康 (agency, awareness,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-solving skills, connectedness, and well-being)。

AI 可以幫助學生,培養未來需要的技能。像 ChatGPT 這樣的工具,如果以深入且更具參與性 (deeper, more engaged) 的學習方式來使用,可以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。

學生越不需要老師作為知識的主要來源,老師自己就越能專注於策劃、指導、評估成效 (curate, guide, critically assess learning) 以及幫助學生獲得比記憶背誦,更為重要的技能。

相較之下,社會情感學習 (social-emotional learning) 的重要性與日俱增,教師在塑造孩子遠離螢幕的經驗中,擔任了重要的角色。教師必須接受相關的訓練:如何教孩子倫理原則;如何適當使用 AI 工具;以及如何緩解 AI 帶來的風險,像是削弱人與人的連結和歸屬感,以及日益增加的孤獨感。

另一個可能的好處是,AI 可以釋放課堂上的寶貴時間。

根據麥肯錫 2020 年的研究報告,現在教師每週工作約 50 小時,其中能直接與學生互動的時間不到一半。

Leave a Comment

AI 即將大幅改變教育與學習,我們必須做好準備

AI 對於教育會有什麼影響?這是一個很有急迫感的問題。相較於在企業內,使用人工智能來協助工作,通常是一個正向樂觀的期待;在教育領域上,則充滿了各種挑戰跟不確定性。

史丹福大學 – 以人為本人工智慧研究院 (Stanford HAI, Human-Centered AI Institute) 在今年二月舉辦了AI+Education Summit. 在一整天的工作坊交流中,各方教育專家深入討論了 AI 改變教育的潛力,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。

在教育上,AI 可以帶來的改變是很巨大的。用得好的話,將給予老師前所未有、高度個人化的即時支援;同時也逼著學習者必須去重新思考,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。

然而,這才剛剛開始。一切都開始快速變化中;現在是時候,在教育上要去做正確的努力了。可以好好細讀想想,怎樣跑在前面,幫我們的孩子去更好地走在 AI 的浪頭上。

重點摘要整理如下,全文連結:https://hai.stanford.edu/news/ai-will-transform-teaching-and-learning-lets-get-it-right


AI 即將大幅改變教育與學習,我們必須做好準備

在 AI+Education Summit上,史丹福的研究人員、學生和產業領袖討論了 AI 改變教育的潛力,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。

直到2月15日峰會舉行的時候,ChatGPT已經擁有超過一億個用戶,30%的大學生已經用它完成作業,讓它成為有史以來成長最快的新科技應用,特別是在教育場合中尤其明顯。現在在教育界,教師和學校一直在思考如何應對這種新興技術。

AI+Education Summit 探討了一個核心的問題:如何善用 ChatGPT 和其他的 AI 來促進人類的學習?

很明顯地,新科技可以讓教育變得更加普及,從根本上改變、創造出全新的教學方式;但 AI 也有可能會把很糟的教學模式變得自動化、為更多人帶來負面的影響。這端看我們怎麼運用它。

首先,來看看AI的潛力:

潛力一:為大量教師提供個人化的支援

模擬學生 (Simulating students):AI 語言模型可以作為模擬的實習生,幫助新進教師進行實務訓練。去反覆模擬教學過程中的混亂狀況,並且主動發問各種延伸問題。

即時反饋和建議 (Real-tim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):AI 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狀況,結合專家教學資料庫,給台上的老師提供即時的反饋跟建議,像是當下合適的幾個引導問句等。

教學後反饋 (Post-teaching feedback):AI 可以產生課後分析報告,總結這堂課的整體動態。像是:學生的發言時間、辨別出引發最多參與的問題等。

更新專業知識 (Refreshing expertise):AI 可以幫助教師跟上專業領域的最新進展。例如,生物老師可以讓 AI 幫忙補充他們對最新癌症研究的了解,或利用 AI 來更新課程內容。

Leave a Comment